乒乓网

 
查看: 2140|回复: 21

[原创] 速度和加速度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菜鸟的纸上论道

[复制链接]
最佳答案
12 
发表于 2016-2-26 17: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注册乒乓网,名师1对1指导!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嘉嘉宝 于 2016-2-27 05:44 PM 编辑

       这是我以前在博乒网发过的帖子,稍加修改移植到这里,以期能帮助大家理解速度、加速度和其它的相关概念。
纯手工,那些事儿,教学方法,加速度,成年人

      此图纯手工绘制,曲线画的不够圆滑,诸位凑合看吧。应该能看清楚。(弧线起初的一段画了些切线,切线的斜率代表加速度的大小,因此切线下的a指加速度,和横轴上的a点表示时间不是一回事。)
      (我只求能反映出发力的基本趋势,本质上不错就行。另外声明,本人乒乓水平一般,由于职业习惯,只是个爱钻牛角尖的机械工程师。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从湿父和徐教授的教学视频里受益良多。成年人经常是先理解再模仿,所以我很喜欢徐老的教学方法。)

      曲线1代表了触球结束前不结束发力,不强调触球前或触球时加速度为零,最后所能达到的击球效果;
      曲线2为恰好在进入触球时间的a时刻将加速度降至零或接近于0;
      曲线3为在触球时间ab区间的某个时间点将加速度降至零或接近于0;

      对同一个人,使用同样的器材,应对同样性质的来球,只要他没有瞬间张继科附体,若他对同样的方向发力,那他在a点之前所能达到的挥拍速度应当是不变的,我们要研究a点以后的状况,就应该将a点以前的情况先确定好。

      显而易见,曲线2和曲线3均降低了挥拍的速度,那么击球质量是不如曲线1的。
      
      正因为乒乓球运动的复杂性,正因为在球、球拍所组成的系统之外那只神秘的持拍手的不可测定,我不推荐使用动量守恒定律,也一再希望别人不要随意使用这个定律来解释击球问题。我甚至把研究系统扩展到三个研究对象,球、拍子和人,这样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就都是内力,但是我遗憾的发现,人还有两条大白腿,这腿的蹬地发力是不能忽略的,所以,没搞清楚系统的外力数据前别用这个定律。
      
      可变条件如此之多,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只能从最根本之处着力,那就是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因为这里存在正确的使用前提,而且其正确性并非难以想象,通俗的讲,就是力对某个物体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会体现为它速度状态的改变,其简单性相当于推了东西,它就会动,推的越久,最后的状态就动的越快。为此我们得到了更接近于本质的结论------发力!在击球结束前,在球飞出去之前,在时间结束之前,在你丧失对状况的掌控之前尽可能发力,没有力,就没有加速度,也就没有速度,就没有最后拍子对球的更加强大的动能传递。
      
      但是我们真的确定自己找到问题本质了吗?可以说找到了,也可以说没找到。为什么,因为决定这个发力的,仍是击球者,是人。人不是输入了有关程序瞬间就能算出最合理击球方式的机器人,人如果只明白要发力,但却发不出力,该发力的球不发力,不该发力的球乱发力,发别人能判断出落点的力,那就丧失了起初研究的意义。打球是智力、体力、技巧和心理的综合比拼,如果非要说改如何打出更具侵略性的球,我只能抠字眼的说,要发适当的力。
   
      随手翻开7月份的《乒乓世界》,《找教练》专栏第137页左下角赫然印着几句话“打球松紧要有度,击球前后要放松,触球瞬间猛加速。”
   
      对一条特定的速度变化曲线,当然在速度最高点,加速度为0。(如果是连续函数,没有突变)但是,我在正文里假定了一些和实际比较吻合的前提,对特定的人,他在击球前所能达到的挥拍速度是基本稳定的,这代表了他的发力水准。我们讨论问题要结合实际,不能只看曲线。


      如果我能做到,我自然愿意在最高的速度击球,问题是那是个瞬间,没有人能精确的做到。


      应当发现,这里有个悖论,当大致按曲线1的发力方式完成一次击球,并作出这条曲线时,我们发现曲线1的击球时间不够完美,为何不在速度最高的拐点,加速度为0击球?


      曲线1的合理性在于,它的发力是连贯的,它不强调在那千中选一,只存在于理论描述的最佳点击球,人非机械,焉能如此?触球后卸力的错误在于偏晚,最多略影响还原,触球时卸力则极易熄火。两害当取其轻。


      经过训练,今天出现于触球后的速度最高的那个拐点,一年后甚至会在远早于触球时间前就能达到,这就是曲线1的意义。举个例子,初学球时,总发不出力,打球时拍子的摆速很慢,但过了几年,腿一蹬,腰一转,手轻轻一挥,就能轻易在触球前就达到几年前的摆速,这种感受是每个球友都经历过的。但这时,你又觉得还不够完美,毕竟你又发现你的拐点仍未用在击球上。

      练球的目的,就是要将原来出现在不可控瞬间的速度拐点,通过提高发力能力的方式不断将其拉下神坛,让它变成你触球前的一个普通的点,一个在其后的瞬间速度仍可以增大的点,这就是发展的眼光,整体的观念。


      毋宁说在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击球是本体论的结果,它直指终极目标;而在击球瞬间猛加速是方法论的结果,它认为人的能力永远有待提高。


      打球是实践活动,我们在执行上要尊重本体论,因为它揭示了某些关乎本质的理念(即使人做不到,毕竟存在完美的点),也要贯彻方法论,因为它充分考虑了人的参与性和成长性。我们也同样不能把本体论的东西直接拿来当方法去操作,必须考虑执行主体---人的特质。


      若你还能发力加速,这加速也并不会对击球质量产生消极作用,而是有积极作用,那为何不去做呢?”
-------------------------------------------------续文----------------------------------------------------------
      问题在于,该以何种方式打球?我提出的以下论点希望你能认真思考:
      
1)击球中传递动能的的确是速度,加速度只是成全了速度;
      举例:即使瞬时加速度很大,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加速,所获得的速度也很有限。例如挥拍距离不够,被来球顶住的情况;
      2)如果一个人还能发力,他决不会愿意停止发力,能保持高加速度,他就不会人为控制使这个加速度下降。
   

      也就是说,对连续变化的过程,尽管速度最大时加速度为零,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反过来只要能刻意控制自己,使自己的加速度为零或接近零,他就可以获得最高速度。我们在逻辑上,不能做这样的倒推。我相信我们都做过很多这样的逻辑题。A导出B,但是B却推导不出A。
   

      在某人还能发力时,人为的使自己加速度为零,只是在放弃使速度增大的机会。正常的发力应当是尽可能发力提速,当他发力能力耗尽时,加速度的确为零,但那不是个刻意为之的结果,是尽力了,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所以即使《乒乓世界》也不会提触球时,加速度为零或接近零。那是个由于个人能力所限而必然存在的瞬间,但任何人都不能确认自己的极限是多少,在哪一个准确的时刻出现。只有功率恒定的机器人才存在这样准确的可以计算和执行的极限,我们完全可以设定它这样击球,但对于人,对于从小练球,肌肉每天都在长,技术每天都在提高的人,谁能确定这个状态呢?
   

      所以教练们经常说“触球瞬间猛加速”,他不怕你有极限,就怕你攒着力量不发,永远停留在今天的这个极限。强调这个并非那个加速度能在极短的触球时间做多少功,而在于,他希望你的加速过程能贯穿到整个击球环节,能以提高发力能力的方式不断刷新自己的极限。
   

      举个例子,跑100米比赛的人如果具备保持高加速度的能力,为了超越对手,他绝不会使自己减速。尽管在这里,速度最高时加速度为零也是适用的。如果教练告诉他,尽快加速到自己的极限,然后加速度为零或接近于零接着跑到终点。尽管教练的话并无错误,但他一定感到困惑,我不是机器人,没有标着铭牌的参数,那么短的距离,你让我怎么确认自己做到了极限并继续保持?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使劲儿跑啊。实际上我们打球,完成一次完整的击球,反应时间比他还要短。
   

      当然,我首先得假定跑100m的人不存在策略性的安排自己体力的情况。那就假定跑50m吧,你知道我的意思。

      所以,我承认存在理想的点,但实践它需要很多附加前提,这些附加前提对于人和这项运动都是极难实现的,况且那句话会引起很多误解,因此我在实践中要贯彻切实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触球猛加速,它教人将发力贯穿始终。

      当然,很可能我说了半天,你的意见本来就与我一致,那就当我啰嗦了。
     

      说到这里,我有个感想:我们都是凡人,天生都具有公平公正的判断力,如果我们为了某个问题争论不休,难分难解,那不妨想想会不会本来就在说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阶段,或者一个在揭示特质,一个在说认识的方法,一个在说基本概念,一个在说达成方式。我们切不可只就话论话,这样的话是死的,是丧失了具体意义的,切不可名实分离,重名轻实。否则就会像六朝的名士那样以空言谈玄,或者承认惠施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而墨子为了解释既然要兼爱,就要爱一切人,为何还要杀掉强盗的悖论,居然通过语言推理的办法得出了“盗人非人(强盗不是人),杀盗非杀人(杀强盗不是杀人)”的结论。语言即谬误,我们为了尽力避免谬误,就需要充分分析其后的意义,深挖其后的背景,预料语言导致的结果,不得分析死的语言。数学和物理上的结论,也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成立的。
   

      原谅我的钻牛角尖,我只希望充分理解别人,正确的表达自己。
   
      我想,越是顶尖的高手,可能越能接近在那个加速度为零,但是速度却达到最大的点击球。但是我觉得,不要强调加速度为零时击球,那不具有操作性。
      谬误一:人为降低发力;
      谬误二:瞄着球打,寻找千中选一的瞬间;

      谬误一远比谬误二更严重,它杀死了进步的可能性。谬误二还不算特严重,就是打球容易停顿发愣。




      徐教授说“加速度越小,力量越大。”,他的意思是某人在一次击球中通过持续的加速过程,发挥出了他的加速极限,如果他能达到那个理想中的击球点,那么在这个点,加速度几乎为零,速度已被加至最大值,击球力量也达到了最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并没有错。


      我重新编辑这个帖子,只是觉得自己在几个月前已经啰嗦过一次,写了这篇又臭又长的文章,现在再把文章转过来也不费多少力气,既然主题类似,很多人都惑于此道,那么索性让它发挥余臭,就算我说错,也能增进大家的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9浮云 +122 收起 理由
乐居信息 + 16
wanglb_2589 + 10
努力不惑 + 18
好好保护密码 + 10
练者神归 + 10
河边杨柳 + 20 学习了,送上浮云以表感谢!
HOUMALTZLX + 8
德州老虎 + 20 这么好的文章不加分就说不过去了!
结冰的太阳 + 10 学习了,送上浮云以表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6-2-26 20: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这才是我想听到的话

膜拜了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1 
发表于 2016-2-26 2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讨论比较深入,理论考虑比较全面。不妨再听听专业运动员的意见。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 
发表于 2016-2-26 21: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还是很绕啊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220 
发表于 2016-2-26 21: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本身并不是很复杂的一个概念,只是由于很多人本身理解力的问题,非要用一个力学公式来说明自己的博学!在此支持徐老不厌其烦的讲解以及楼主详实的分析!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 
发表于 2016-2-26 2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这篇文章视角独特,值得收藏。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5 
发表于 2016-2-26 22: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北海
理论师很多,做个动态图就好了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2 
发表于 2016-2-26 22: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双鸭山
看明白了,击球瞬间人已制动,加速度为0,但是速度却最大。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20 
发表于 2016-2-26 22: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哦,某网,还是算了吧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26 
发表于 2016-2-26 22: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徐旋 于 2016-2-27 12:40 AM 编辑

你的问题我在博乒回答过了。翻翻老贴自己再考虑。你的图我曾经保留过。
上次好像你用这个曲线解释为接触过程中的曲线。和这个题目不一样,抱歉。

本楼回复(1)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3 
发表于 2016-2-26 22: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文章,看了实用,听着舒服,收藏了。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9 
发表于 2016-2-26 23:1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根据此文,楼主果然是菜鸟。
1还原及时,引拍击球时机合适,是很容易力尽时触球的。
2人体肌肉发力在短时间就完成了,发力集中时,全身肌肉几乎同时用力,做不到较长时间的持续加速。楼主所谓的持续加速的办法,只有通过故意保留力量放慢速度来做到。
本楼回复(3) 收起
  • 徐旋359:要注意。 如果以前有什么,揭过算了。
    2016-2-27 12:41 AM 回复
  • 海屋回复 359旅:鉴于我目前的乒乓水平不高,想法难免有不切实际之处。我想,既然有引拍及挥拍空间,应当是存在比较连贯的加速过程,当然实际过程一定比我画的图复杂。我会在实践中也去体会不同意见,谢谢!
    2016-2-27 12:42 AM 回复
  • 徐旋他说的持续加速问题?这个问题我正准备讲。他们的意思是(持续加速,肯定效果好。然后和不持续发力比较)?。实际上还是落入逻辑错误里了(可能有我理解有错,文字太长)。持续加速长和短,是两条不同外形的曲线,每条曲线还是必须满足速度-加速度规律。但他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当然持续长的效果好。
    2016-2-27 12:50 AM 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26 
发表于 2016-2-27 0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不错,这是平心静气讨论问题。刚才太忙,你懂滴。
请问这三条曲线是挥拍了几次?
如果是三次,那么各曲线之间的点是不能比较的。文字太多没细看。请在一次挥拍曲线上讨论。

有个网友说的桑塔纳和奔驰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个之间能比吗?
本楼回复(3) 收起
  • 海屋回复 徐旋:曲线2,3是指同一个人刻意减小发力,以主动熄火或者踩刹车的方式去打球。
    我当时看好多人都在抠概念,忽略实际过程,甚至有人从对方的话里断章取义,所以我就凭着主观理解去写了帖子,写得太绕,而且咬文嚼字,见笑!
    我看了您对正手攻球的运动分析,受益良多,不过要切实做到还需要大量练习啊!
    2016-2-27 12:59 AM 回复
  • 海屋回复 徐旋:因为有些人想法比较偏激,分析问题容易带情绪,所以我当时尽量把各方面的前提都说清楚,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文章太绕,简单的话重复说,其实都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徐老师如果在国内的话,要注意休息,已经半夜了。
    2016-2-27 01:08 AM 回复
  • 徐旋回复 海屋 :文章是有点长。有时间一定分析一下。
    2016-2-27 08:42 PM 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 
发表于 2016-2-27 01:5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
这个解释地比较合理,“触球瞬间猛加速”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23 
发表于 2016-2-27 06: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太原
我只是过来学习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3 
发表于 2016-2-27 07: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通化
还是看不太懂
本楼回复(2) 收起
  • 海屋回复 练者神归:不好意思,说得太绕。其实就是打球的瞬间要有爆发力,不要刻意减小这个爆发力。
    2016-2-27 10:43 AM 回复
  • 海屋回复 练者神归:我打得不太好,最近反复看徐老师正手攻球的动作分析很受启发,动作稳了很多。徐老师的讲解都是先分析受力,很适合成年人,尤其是理科生去看。
    2016-2-27 10:49 AM 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6-2-27 12: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南平
还没看完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6-2-27 16: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说这么多一句话搞定:打球前放松,触球时瞬间打磨球来加速度,之后上台。。。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6-2-27 16: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加速度非常重要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6-2-27 17: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定西
谢谢分享!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