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乒乓网,名师1对1指导!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jiyibin 于 2015-5-14 21:28 编辑
自1959年容国团时代开始,到马琳王励勤时代,中国男女队登顶进攻型选手(含团体及双打)中,鲜有反手好于正手的,如果一定说要有的话,王涛算一个,王会元算一个,孔令辉算一个(其实孔只能说是偏反手,但正手不弱),其余基本上都是秉循着“反手够用,正手突出”的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前三板好,台内近台好,变化多,速度快,积极主动等打法风格。
但从所谓“六小龙时代”起,这种打法构架开始有了变化,单明杰,郝帅,张超都是反手好于正手,后来的张继科,樊振东,周雨,徐晨浩更是一个赛一个偏反手,就连直板的王皓也是站在中间主要拿反手抡。一时间,以王励勤为最突出代表的正手流派似乎已经过时了。
而此次苏州世乒赛上,态势有了些许变化,正手位更加突出的马龙,方博(当然还包括许昕),丁宁,木子表现更加抢眼,而一度风头正劲的反手达人如张继科,刘诗雯,樊振东,奥恰洛夫等则显得风光不再,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变化。
从技术上来说,王励勤时代的打法中缺少强有力的拧拉和反手位强行相持转换,所以在左半台的对抗中相对还是要单薄一些,更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防守,但马龙,丁宁(包括许昕,方博)等新一批偏正手打法的选手已经掌握了反手位拧拉和相持中强行发力转换的技术能力,但又不完全沉迷于反手位的一味纠缠,因而显得技术更加全面,正手使用率更高,失误率也相应降低(正手进攻稳定性还是要好于反手),因而此次全面翻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 (网友吐槽)乒乓球可以送残奥会了,这就是沙拉拉的最大贡献!下一篇: 还是这里温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