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网

 
查看: 14000|回复: 41

从学术论文看二次加速型弧圈和全速型弧圈

  [复制链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1-30 15: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精品筛选
版权申明:  
文章类型: 心得分享 
握拍:  
单项技术: 正手弧圈球 
胶皮种类: 反胶 
球星分析: 其他 

注册乒乓网,名师1对1指导!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从学术论文看二次加速型弧圈和全速型弧圈

一、二次加速型弧圈和全速型弧圈定义
    本人是大学一名教师,做农业方面研究,痴迷乒乓球多年,属于野球党,平时爱瞎琢磨乒乓球各种理论,尤其是弧圈球。网上关于弧圈球理论实在是五花八门,什么内弧圈、外弧圈、斜撞式、撞擦式、先打后摩、打磨同时,搞的本人一头雾水。抛开这些技术细节,经过我观察周围业余拉弧圈动作,对比湿父和唐建军拉弧圈动作,发现本人和周围业余球友拉弧圈时都是以相对较慢的速度接触球,然后再二次加速摩擦球,我将此类弧圈球定义为“二次加速型弧圈”,而湿父演示的弧圈球和正手攻球类似,球拍基本在最大速度附近接触球,我将此定义为“全速型弧圈”。
                            弧圈球,论文            

二、全速型弧圈与二次加速型弧圈特点及优缺点
1、全速型弧圈生物力学分析
    我们看职业球员拉弧圈动作,存在一个明显的吃住球往出甩的动作,和业余球友的“二次加速型弧圈”很类似,我就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职业球员也存在球拍二次加速的问题?但是科学研究经验告诉我,眼见不一定为实,又想起自己的老本行,研究问题之前先查文献。于是我以弧圈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查阅相关文献,剔除科普类文章,发现使用专业器材研究弧圈球理论的文章很少,硕博士论文加上期刊论文不过6篇,都附在本文的后面,方便广大球友查阅。关于弧圈球拍头速度的研究只有3篇,有两篇是期刊论文,一篇博士论文,结论基本一致,其中肖丹丹的《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阐述比较详尽,以下理论全部出自这篇博士论文。她的研究采用 QUALISYS 三维运动学测试系统和两台 KISTLER 测力台系统,测试运动员穿紧身衣,充分的准备活动后在其身体关节部位及球拍上贴置反射标志点,共 17 个标志点,对 10 名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每种技术又分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两种用力方式。首先我们看球拍速度特征图:

评分

参与人数 21浮云 +275 收起 理由
上善治水 + 40 学习了,送上浮云以表感谢!
@_@129 + 10
mahaa1 + 14
晚听风 + 20
金石唐老 + 10 感谢楼主的分享,十分感谢!
努力乒搏 + 7 瀛︿範浜嗭紝閫佷笂娴?簯浠ヨ〃鎰熻阿锛
winpptiger + 5
恋恋不忘 + 20
努力不惑 + 18
皂滑弄人 + 10
dctywxg + 2 教授级的
开心964 + 7
albert_wei + 6
乒乓解脱 + 10
开心就好! + 20 这么好的文章不加分就说不过去了!
乐居信息 + 10
上善如水 + 10 学习了,送上浮云以表感谢!
2290333963 + 10 学习了,送上浮云以表感谢!
侠骨柔情7106 + 8
迎客小松 + 8 感谢楼主的分享,十分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 
发表于 2015-2-2 09: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潍坊
我刚学弧圈 ,不知道是哪一种.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2-2 10: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你的理念和我的正好相反,你牛,我服了…………。好吧,我承认我OUT了。我从以前的全速型换成现在的二次加速了。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2-2 10: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我现在发球,搓球,反手更种都是二次加速型的。有全速………………弹击,反撕。扣杀,干抽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26 
发表于 2015-2-2 10: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徐旋 于 2015-2-2 10:46 编辑

解读表格的另一种说法,仅供讨论。

1: 轻打时,触球不一定需要在球拍速度最快时候。
重打时,尽量在球拍速度最快时击球。

2: 轻打,重打时,拍子触球时是减速运动(负加速度)
轻拉,重拉时,拍子触球时,拍子的加速度为0

3:轻拉,重拉,拍子在最高速度时击球。

这个说明能量的传递和拍子的加速度无关。符合碰撞原理。加速度只能增加拍子的速度,速度才决定了击打的力量。触球瞬间加速(如果能做到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加速的时间太短,对球拍的速度改变影响很小

本楼回复(1) 收起
  • OOPPOO碰触的速度才决定了击打的力量(基本的物理常识),2.7克的乒乓球再高速的来回变化需要的力量也不会大到哪去,只有有足够的碰撞速度就OK。
    2017-1-12 03:56 PM 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6 
发表于 2015-2-2 13: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荆门
从图和表的数据来看,拉的速度比打的速度要快很多,而且拉球要求还原更快!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聽楼主| 发表于 2015-2-2 22:0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感谢Jiyibin帮我配的gif图片和排版,第一次发帖,排版还不太会,谢谢你的鼓励和帮助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2-3 10:04: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常德
很实用。学习了。感谢楼主分享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9 
发表于 2015-2-3 14: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感觉专业弧圈和很业余的业余弧圈就是外弧和内弧的差别。外弧强调速度,薄摩擦是达不到很快速度的,打磨是一起完成的,触球时间比内弧短的多,发力需要很集中,球质暴力得多但是需要非常大量的练习。很业余的弧圈,特别是没有攻球基础的球友,不能把攻球发力理解到弧圈球里面去,再加上国产粘性套胶的误导,导致弧圈动作很“业余”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62 
发表于 2015-2-3 17: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楼主是在混淆概念,把前冲(爆冲)弧圈和高吊(加转)弧圈混为一谈。你所谓的“全速型”,其实就是前冲(爆冲)弧圈。拉前冲(爆冲)弧圈的前提条件是:1、来球非下旋或若下旋;2、本方能抢到上升期(最高点或前期),因为这两个前提,合力较大,几乎不存在挂不住球的现象,所以挥拍板型前倾大,挥拍过程中板型变夹角不明显,击球的效果重点是冲为主,转为辅。所谓的“二次加速型”就是高吊(加转)弧圈球。拉高吊(加转)弧圈球,因为来球下旋或无法抢在高点期之前(下降期)击球,若以最高速触球易导致1、下旋球下网;2、上旋球打飞机。所以板型要求稍立轻触球,再二次加速加大板型前倾摩擦出球。击球效果重点是加转为主,速度为辅。全速型弧圈(前冲)和二次加速型弧圈(高吊)是两种不同效果、不同风格、不同需要的击球方式,不分孰优孰劣,也不分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
本楼回复(3) 收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7-7 11: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太原
研究得挺好。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7-7 1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执迷于臆想理论研究的业余爱好者还是抓紧醒醒吧,即使你想研究理论也应该像徐旋教授一样从力学原理出发,结合生物运动学科学地去研究而不是臆断。从我查阅到的文献可以看出,乒乓球的理论研究是滞后于实践的,需要更多懂力学、空气动力学、生物运动学的人,并结合一些新的实验仪器(如超高速摄像机和3维运动数据采集系统)来研究,不需要纯靠臆断的民间科学家来研究。

楼主前段写得不错,不过这最后一段话不应该这么说。业余爱好者自己琢磨,一是专研精神值得鼓励,二是相互交流值得提倡。谁也不敢自己说得绝对正确,谁也不会让人必须照自己说的做。如果论坛都不发言,那岂非死气沉沉。最为关键的,是绝大多数球友没有机会找专业的教练指导,想打好球就得琢磨,否则更会是乱打一通了。

业余者打球是一种乐趣,瞎琢磨又是一种乐趣,你非要剥夺我们的另一半乐趣么,呵呵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2 
发表于 2015-7-8 22:52: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
业务当中确实有不少靠臆断的民间科学家兼球手,特别喜欢对其他人的技术说三道四,并且不厌其烦。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 
发表于 2015-7-9 14: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如何解释球拍静止或后移时接触球再向前将球击回?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12 
发表于 2015-7-14 17: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慢慢学,开阔思路,谢谢分享
本楼回复(1)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7-25 18: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太原
研究型人才。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7-25 21: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5-8-18 22: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楼主的那篇博士论文我刚好也拜读了,不过我个人的理解和你的观点还是有一点不一样;我认为你所说的全速型和2次加速型都是一个类型的不同理解而已。从B到C这个挥拍击球时间段,拍子的速度都是从很小到最大的,这一点两种说法都是吻合的。关键是C点击球点前后这个时间段,为什么真正的击球点会在最大速度之后呢?原文作者也说的不是很清楚,我个人认为是---在触球之前也就是最大速度的时候,前臂开始猛收的结果,是先收了前臂再触球的结果。当然收前臂是需要一个时间段的,前臂或者说逐渐内旋,拍子的转动半径逐渐减小,导致拍子的线速度逐渐减小最后由腰完成制动,这是个加速度为负的加速运动,也可以理解成第2次加速,因为第一次加速发生在B到C的挥拍击球时候,那是加速度为正的加速运动。
本楼回复(1) 收起
  • OOPPOO最高速以后的击球都是能量浪费,如果他是想暴冲,这一板就是失败的,达不到最佳效果。假动作除外!
    2017-1-12 04:03 PM 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32 
发表于 2016-6-22 0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感谢楼主的分享!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佳答案
0 
发表于 2016-7-18 0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茂名
大开眼界了,研究得深。
本楼回复(0) 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